“她微弱的心跳贴在我胸口,那么小的身体却暖透人心。”近日,在珠江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(NICU)外,38岁的妈妈小洁(化名)紧紧抱着体重3300克的女儿,眼中满是泪光。98天前,这个仅670克、小脚丫如拇指般大小的“掌心宝宝”刚降生时,生命危在旦夕;如今,在医护团队的日夜守护下,她成功闯过重重生死关,健康出院。
孕25周遭遇“致命综合征”
父母坚定不放弃
小洁的孕期最初一路绿灯,直到孕24周,她突然出现眼睑水肿、下肢肿胀和持续咳嗽。“短短三周内,体重飙升近6公斤,血压升至155/83mmHg,尿蛋白3+。”产科胡冬梅教授回忆起初次接诊的情景,当时已判断这是典型的子痫前期。 紧急入院治疗仅3天,小洁的病情急转直下:上腹痛、全身乏力、肝功能异常、血小板骤降,胎儿脐动脉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。
“子痫前期已恶化为HELLP综合征,这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。”胡冬梅教授坦言,孕妇随时可能抽搐、多器官衰竭,胎儿面临胎盘早剥、胎死宫内的极高风险,“唯一的办法是立即终止妊娠”。
展开剩余69%此时胎儿仅25周+4天,属于超早产儿。“救治并发症风险高,费用也不菲。”面对这一艰难抉择,小洁夫妇的态度异常坚定:“只要有一线机会,我们决不放弃!”这句话,成为医护团队全力救治的强心剂。
多学科联手
6分钟娩出“掌心宝宝”
产科、新生儿科、麻醉科、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迅速集结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即刻展开。“手术必须快、准、稳,既要保障产妇安全,也要为早产儿争取最佳救治时间。”麻醉科团队启动高级别监护,产科团队则以最精准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——从切开子宫到娩出胎儿,仅用了数分钟。
“宝宝出来时只有670克,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重量,皮肤薄如蝉翼,血管清晰可见,身体只有成人巴掌大。”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张丽娟记忆犹新,新生儿团队早已在手术台旁待命,气管插管、连接呼吸机、建立静脉通路……一系列高级生命支持操作无缝衔接,宝宝被迅速转入NICU。
而产妇小洁的战场同样惊险。为应对HELLP综合征可能引发的致命性大出血,手术团队实施了双侧子宫动脉结扎+子宫加压缝合+宫腔Bakri球囊压迫止血的“组合拳”。术后,小洁在EICU(急诊重症监护室)接受严密监护,血压逐步稳定,器官功能损害得到遏制,最终平安度过危险期。
98天闯过三重生死关
从“无法自主呼吸”到“自主吮吸”
NICU内,真正的生命拉锯战才刚刚开始。这个超早产儿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“呼吸关”:肺部发育极不成熟,自主呼吸几乎为零。“我们需要精准调控呼吸机参数,既保证氧气供应,又避免肺损伤。”张丽娟介绍,团队24小时监测呼吸力学指标,根据宝宝的肺功能变化动态调整支持力度,“每一次参数微调,都是在为她的肺争取发育时间”。
紧接着是“感染关”。超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几乎为空白,出生时白细胞仅为正常足月儿的1/10。“我们执行最高等级的感染防控,从手卫生到器械消毒,每个环节都严格到极致。”护理团队采用无菌隔离技术,医生则根据微生物监测结果精准使用抗感染药物,最终成功抵御了感染威胁。
最漫长的是“营养关”。宝宝的肠道发育不全,无法正常消化吸收。团队先通过脐静脉置管和PICC(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)提供肠外营养,出生第2天就开始尝试0.5毫升的微量喂养。“就像教一个‘新手’学吃饭,每天观察她的耐受情况,一点点增加奶量。”张丽娟说,直到出生后45天,宝宝终于实现全肠内喂养;纠正胎龄36周时,已能自主吮吸完成全部奶量。
从670克到3300克
生命奇迹的背后是“日夜守护”
98个日夜,医护团队记录下无数个温暖瞬间:护士用保鲜膜为宝宝制作“保温罩”,模拟母体子宫环境;医生凌晨3点调整呼吸机参数,只为让她呼吸更顺畅;营养师每天计算奶量、热卡,定制“成长菜单”…… 如今,宝宝的体重从670克增长至3300克,达到健康足月儿标准,颅脑磁共振检查显示大脑发育正常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炒股理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