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开国上将,萧克这个名字总是让人津津乐道。作为57位开国上将的头把交椅,江湖上一直有“萧克镇上将”的说法,足见这位老将军的分量有多重。
不过话说回来,很多军迷朋友心里都憋着一股气:萧克当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,又干过八路军129师副师长,这样的履历咋就连个大将都评不上?要知道跟他同级别的那些老战友,不是混成了元帅就是当上了大将,偏偏萧克就卡在了上将这个档口。
评衔标准揭秘:五道门槛缺一不可
其实这事儿要从1955年评衔的具体标准说起。当时评大将可不是凭感觉,而是有板有眼的五条硬杠杠。
第一道槛:土地革命时期得当过师长以上的红军干部。萧克这条妥妥的过关,人家可是红六军团长,后来还跟贺老总搭档干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,这资历甩师长几条街。
第二道槛:抗战时期得是八路军旅长以上的头儿。萧克又稳稳达标,129师副师长的职务比旅长还高半级,这条也没问题。
第三道槛:解放战争中至少得是兵团级的大佬。萧克前半段当晋察冀军区副司令,后半段干四野参谋长,接替了刘亚楼的班,这两个位置都不比兵团司令差,所以第三条也过了。
关键卡点:最后两条成了拦路虎
问题就出在后面两条上。
第四道槛要求1955年评衔时得担任总部八大部的部长,或者国防部长、军种司令这样的要职。可惜萧克当时还是副总参谋长,差了那么一个“副”字。有人说他后来当过训练总监部部长,但那是后话了,1955年时训总还是刘帅挂名,叶帅主持工作,跟萧克没关系。
第五道槛更要命:得是国防委员会委员。萧克直到1959年才入选,1955年评衔时他还不是委员。
高开低走的军政生涯
说白了,萧克的军政生涯呈现出“高开低走”的特点。早年间风光无限,红军时期就是响当当的大人物,可后来在一些关键节点上的选择,确实影响了他的仕途发展。
最终评上大将的那10个人,基本上都是五项条件全满足的。唯一的例外是许光达,但人家背后有贺老总力挺,红二军团需要个代表性的大将人选,所以许光达才能超越一堆资历更深的老战友。
其他9位大将要么5项全达标,要么至少满足4项,再不然就是有特殊贡献,比如张云逸和徐海东,这两位的革命功劳太大了,不评大将说不过去。
争议背后的客观评判
有些人喜欢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分析,说萧克跟贺老总有过矛盾,在一些关键时刻站错了队。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完全没道理,但把军衔评定完全归结于人情世故,那就太庸俗了。
毕竟军衔评定还是要看硬指标的。萧克确实在最后两项标准上没达标,这是客观事实。从这个角度看,他被评为上将虽然有些遗憾,但也算是实至名归。
历史的公正与遗憾
回头看萧克的一生,从红军时期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相对沉寂,确实让人唏嘘。但历史就是这样,每个人的命运都跟时代大潮紧密相连,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最终的结果。
萧克没评上大将,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,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。不过话说回来,作为开国上将的头号人物,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已经得到了充分认可。
写在最后
军衔只是一个符号,真正重要的是这些老革命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。萧克虽然没能戴上大将的肩章,但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。
对于这段历史,你怎么看?是觉得萧克确实应该评大将,还是认为上将军衔已经很合适了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,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传奇故事。
配资炒股理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