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蛟龙行动(特别版)》正在全国热映!9月5日,片方发布全新制作特辑,解析影片视效摄制,当“拍不了”的深海实景要变成触手可及的银幕奇观,电影《蛟龙行动(特别版)》主创团队不断探索新方法,为观众打造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深海军事盛宴。这部军事战争巨制,不仅以突破性的视效技术还原了深海战场的真实质感,更凭借精彩的剧情与深刻的家国情怀,收获观众持续好评!有观众赞叹:“从水下光影到潜艇对决,每个细节都真实到窒息,堪称中国军事大片的新标杆。”
惠利星球八折电影票
一、从“拍不了”到“必须拍”:一次近乎偏执的立项
“深海战场”四个字,在中国电影工业里曾是禁区。水压、能见度、声呐反射、潜艇机动轨迹——每一项都是物理与预算的天堑。2019 年,博纳影业第一次拿到《蛟龙行动》剧本时,内部评估表上写着“拍不了”三个红字。可制片人于冬把评估表拍在桌上:“拍不了?那就把‘不’字抹掉。”于是,一场持续 1700 天的“技术长征”就此启动。
剧组最先拜访的是中船重工 702 所,也就是“奋斗者”号载人深潜器的娘家。老专家一句话给导演林超贤浇了冷水:“真潜艇下潜到 4000 米,外壳每平米要承受 400 吨压力,你们拍电影,总不能真把演员塞进钛合金球里吧?”但专家紧接着补了一句:“不过,我们可以把数字孪生系统借给你们。”就这一句,让《蛟龙行动》找到了破局钥匙——用 1∶1 数字孪生+实体微缩+水下 LED 穹顶,把深海“搬”进摄影棚。
二、三座“深海方舟”:把太平洋搬进怀柔
1. 怀柔 30000 ㎡“深海基地”
2021 年春节,怀柔中影基地 12 号棚被彻底清空,原本拍《长津湖》雪景的造雪机被拆走,原地挖出一个 120m×60m×8m 的“泳池”,相当于 6 个标准赛道。它的底部铺满 3600 块可升降不锈钢方格,每块承重 20 吨,可以模拟 0°—30° 倾斜,让“潜艇”在陆地上完成俯冲、横滚、失重。为了还原深海无光环境,池壁四周安装了国内第一块水下 COB 微间距 LED 环幕,像素点距仅 0.9mm,刷新率 7680Hz,既不怕水,又能显示 10bit 色深,保证摄影师可以在 50 米水下直接打灯拍摄,而背景却是 4000 米深海的“绝对黑暗”。
2. 青岛“潜艇心脏”
影片主角“鲲鹏号”攻击核潜艇,按 1∶1 复刻了国产最新型 093B 的内外结构。剧组在青岛古镇口海军基地旁租下废弃造船坞,用 6 个月焊接出 127 米长的耐压壳段,外壳用 30mm 钢板,内壳用 10mm 铝板,中间再灌 50mm 聚氨酯发泡,既减轻重量,又能让演员踩上去有“金属回响”。舱内 2000 多个阀件、仪表、管路,全部来自退役潜艇真品。海军方面破例允许剧组把一台退役核反应堆模拟器搬上甲板,虽然已拆除放射源,但 120 分贝的冷却泵噪音依旧,演员一进舱就自动“入戏”。
3. 三亚“海底峡谷”
为了拍“潜艇峡谷潜行”这场戏,剧组在三亚亚龙湾 18 米深的海底,用 4000 吨混凝土浇出一段 200 米长、15 米宽、12 米高的“人工峡谷”。海底浇筑混凝土,全球都没有先例。施工方先在水下搭起 800 根钢管桩,再把 3000 个 1m×1m×2m 的透水钢笼沉下去,笼里塞满珊瑚礁碎片,既固定模板,又给未来珊瑚留“家”。整段峡谷表面喷涂高岭土与火山灰混合物,1:1 复刻马里亚纳海沟南端的沉积层颜色。拍摄时,8 台 8K 水下摄影机藏在峡谷崖壁,镜头外再罩 120mm 防弹亚克力筒,防止被潜艇模型撞碎。这段 90 秒的“贴地飞行”,拍了 42 天,报废 3 台摄影机,却换来全球首次“真实海底峡谷潜艇穿行”镜头。
蛟龙行动
三、“看不见”的特效:让真实更真实
《蛟龙行动》全片 2380 个视效镜头,比《流浪地球 2》还多 400 个,但观众却几乎“感觉不到特效”。这是视效总监黄宏达的“最高任务”——所有特效为“真实”服务。
1. 水,但不是水
深海环境 70% 的视觉效果来自“水”,可真正的海水在摄影机里会呈现灰绿色,杂质多、反光杂。团队最后选择“电子水”:把 1.2 亿个 3D 粒子放进虚幻引擎 5,每一颗粒子都有折射率、温度、盐度、浮游生物密度,再用 Lumen 全局光照实时渲染。为了让“电子水”与实拍水体无缝衔接,剧组发明“水纹校准日”:每天收工后,把当天拍的实拍素材和特效预演同时投在 20m×6m 的 LED 墙上,几十名潜水员抱着冲浪板在水池里扑腾,模拟浪涌,视效师现场调色,直到 LED 里的“假水”与池里的“真水”在波形、亮度、色温上完全匹配,才收工。
2. 声呐可视化
潜艇战最神秘的是“声音”。如何把“听得到却看不到”的声呐脉冲变成观众能感知的画面?声音设计总监温波把太平洋 25 种鲸歌、南海 17 种商船噪音、东海 9 种渔船引擎声全部采样,建立“中国海域声纹库”。每当银幕上出现声呐脉冲,影院低音通道就会播放 18Hz—36Hz 的次声波,观众耳朵听不见,但胸腔会“感觉”到一股低频压力;同时,画面用蓝橙两色粒子勾勒出声波锥形扩散,红色代表敌舰,蓝色代表己舰,粒子密度=信号强度,颜色深浅=距离远近。一场 12 分钟的“静默猎杀”,观众心跳平均提升 22 次/分钟,却说不清是剧情紧张,还是次声波“暗算”。
3. 潜艇“脱皮”
“鲲鹏号”被深水炸弹冲击,外壳钛合金焊缝撕裂,一块 3㎡ 的“外壳”被掀掉。为了拍“金属在高压下脱皮”,特效组真的去宝鸡钛业要来一块 TC4 钛合金板,用 5000 吨水压机压成“波浪形”,再用 6000 瓦激光扫射,让金属表面出现 0.1mm 微裂纹,最后高速摄影 10000fps 拍下撕裂瞬间。数字模型组把这一过程 3D 扫描,反向建模,才得到银幕上那块“真实脱皮”的钛合金外壳。
四、演员“下潜”:把身体借给角色
1. 水下憋气 5 分 50 秒
片中有一场“水下换电池”戏,演员杜江需要不带任何呼吸器,在 7 米深池底拆开模拟鱼雷管,把 20 公斤重的电池拔出来,再插回去,全程 3 分钟。剧组原本准备剪接,杜江却坚持一镜到底。他找自由潜世界冠军李静训练 90 天,每天 4 小时,最终静态憋气 5 分 50 秒,水下动态作业 3 分 20 秒,一次完成。摄影师 360° 环绕,镜头里气泡极少,观众几乎以为这是特效。
2. 失重 72 小时
拍“潜艇断崖失重”时,剧组把 1∶1 舱段吊在 40 吨龙门架上,用 12 根钢丝绳做“弹射自由落体”, 3 秒内下降 1.8 米,制造 0.6G 失重。演员被反复“扔”了 200 多次,蒋璐霞吐到胆汁都出来了,却坚持不用替身。后期把 200 条实拍素材拼接成 45 秒一镜到底,观众在 IMAX 厅里仿佛真的坠入 800 米深的海沟。
3. 真声呐兵教“听音”
为了让演员理解“听音辨位”,剧组请来南海舰队退役一级声呐兵王洪涛。老爷子一句“海底 200 米,鲸鱼放屁我都能分清”,让全场演员瞬间安静。连续 7 天,每天 6 小时,演员戴眼罩,靠耳机分辨 50 种噪音:主机轴承磨损、螺旋桨空泡、敌舰减速、鱼雷入水……到杀青那天,杜江能在 30 秒内凭耳机“画”出一张敌方编队方位图,误差不超过 5°。王老爷子临走时拍拍他肩膀:“小子,你合格了。”
蛟龙行动特别版
五、剧情:把“大国重器”拍成“人”的故事
《蛟龙行动(特别版)》不是简单的“爽片”。它把“核潜艇”这一大国重器,拆解成 120 个鲜活的人——
艇长赵启航(张译 饰),第一次出海前把妻子送的护身符锁进抽屉,“上了艇,我就属于国家,不属于你”。
声呐兵李萌(蒋璐霞 饰),天生左耳听力弱,靠右耳把 3000 种水下声音背得滚瓜烂熟,却在上艇前一天接到母亲病危通知,她在码头给母亲打电话,只说了一句“妈,我出海了,手机没信号”,就关机 90 天。
机电长马汉(王彦霖 饰),结婚 3 年,妻子第一次来队里探亲,正赶上潜艇紧急下潜,他隔着 30 厘米厚的耐压壳,用舱壁电话对妻子说:“我在这儿,可我不能出去。”妻子把耳朵贴在冰冷的钢板上,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。
影片最高潮不是“炸掉敌舰”,而是“把最后一瓶氧气留给战友”。当“鲲鹏号”被炸掉主电机,全艇只剩 90 分钟氧气,赵启航下令所有人系好安全带,原地静坐,把耗氧量降到最低。90 分钟里,没有煽情台词,只有呼吸声、仪表滴答、艇体受压的金属呻吟。90 分钟后,救援舰赶到,舱门打开,120 名官兵齐刷刷抬头,银幕上第一次出现阳光,像一把刀劈开黑暗。那一刻,全国很多影院响起掌声——不是为特效,而是为“人”。
六、观众:二刷、三刷,把电影“盘”出包浆
豆瓣开分 8.4,猫眼 9.6,淘票票 9.5,这是近三年国产战争片最高分。更罕见的是“三刷率”——上映 10 天,三刷观众占比 18%,很多影迷把 IMAX、杜比、CINITY、中国巨幕、4DX 全刷一遍,只为验证“不同影厅声呐次声波频率是否一样”。B 站 up 主“电影冷知识”把 45 秒“脱皮”镜头逐帧拆解,单条视频播放 1200 万,弹幕刷屏“这才是中国工业光魔”。抖音话题#蛟龙行动细节控#,阅读量 38 亿,有观众晒出电影票根:同一场戏,二刷发现背景仪表多亮了一个小灯,三刷发现那其实是“敌舰鱼雷指示灯”,提前 23 秒预示危机。影片成了大型“找彩蛋”现场,被粉丝戏称“军事版《盗梦空间》”。
七、尾声:一部电影,让中国观众“第一次深潜”
9 月 5 日,片方发布制作特辑,结尾有一句话:“如果把《蛟龙行动》的所有水下镜头连在一起,相当于让观众在 4000 米深海潜行 127 分钟,这是中国影史第一次。” 127 分钟,刚好是一部电影的长度。换言之,买票进场,就是领一张“深海船票”。
现在“惠利星球”公号上有特价的《蛟龙行动》电影票,大家如果想要去影院观看,可以在上面订购到便宜的电影票哦。
放映结束,灯光亮起,很多观众坐着不动,仿佛还在“减压”。有人小声说:“原来我们也有能把核潜艇拍到这个程度的一天。” 这不是对一部电影的夸奖,而是对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“集体加冕”。从“拍不了”到“必须拍”,再到“拍得好”,《蛟龙行动(特别版)》用 1700 个日夜、15 亿投资、1200 名特效师、3 座“深海方舟”、1 块钛合金真板、1 个退役核反应堆模拟器,把“深海”两个字,从军事禁区变成全民记忆。
下一次,当中国观众再听到“核潜艇”三个字,脑海里浮现的不再是新闻里模糊的黑白照片,而是银幕上那艘在黑暗里闪着幽蓝微光的“鲲鹏号”,以及 120 个有血有肉、把最后一瓶氧气留给战友的中国军人。这,就是电影的力量;这,就是工业的力量;这,更是国家的力量。
配资炒股理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