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,一場看似難堪的“慘敗”,反而是一切蛻變的開始。
時間拉回到2015年的泰國呵叻空軍基地,空氣裡全是航空煤油的味道。那場名為“鷹擊-2015”的演習,現在回看,簡直像一部精心編排的劇本。主角是我們的殲-11A,一架繼承了蘇-27血統的重型戰鬥機,渾身都是肌肉,專為近身肉搏而生。而對手,是泰國空軍的JAS-39C/D“鷹獅”,瑞典來的輕巧刺客。
演習剛開始,氣氛還很樂觀。近距離格鬥,也就是俗稱的“狗鬥”,殲-11A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了極致,憑藉著強悍的機動性,打出了個16比0。那感覺,就像一個重量級拳王在擂台上把一個輕量級對手逼到了角落,靠力量和經驗就能碾壓。當時的我們,可能覺得穩了。
可戰場的規則,早就變了。
一旦拉開距離,進入超視距空戰,整個局面瞬間反轉。殲-11A的雷達,視野範圍只有120公里,像個近視眼,拼命想看清遠方的敵人。而對面的“鷹獅”,那塊PS-05/A雷達能掃到160公里開外,早就鎖定了我們。我們的飛行員還在手動計算導彈的射擊參數,對面的AIM-120導彈已經帶著冷酷的數據鏈飛了過來。
結果是個冰冷的4比0。在50公里外的對抗中,我們的命中率是零。
這不是飛行員技術不行,這是時代的耳光,打得又響又亮。殲-11A的座艙裡還是老式的儀表盤,飛行員需要靠經驗和心算來彌補硬件的不足。而鷹獅的座艙,早已是多功能顯示屏,信息高度集成,飛行員的負擔極小。這場對決,就像一個拿著算盤的賬房先生,去對抗一個用著超級計算機的數據分析師。
那種無力感,可能只有坐在駕駛艙裡的飛行員才能真正體會。你看得見的敵人你打不過,看不見的敵人卻能輕鬆“擊落”你。演習結束後,泰國飛行員直言不諱:殲-11A已經過時了。這話很刺耳,但卻是實話。
這場“失敗”沒有被藏著掖著,反而成了一塊磨刀石。我們的飛行員甚至有機會親自試飛了鷹獅,把那些先進的電子模塊和人機交互細節,一點一滴地記在心裡。這種情報,千金難買。我們清楚地看到,現代空戰,早已不是單純比拼誰飛得快、誰轉彎半徑小,而是比誰看得更遠、誰的“大腦”轉得更快、誰的“長矛”更致命。
僅僅一年後的珠海航展,答案就來了。當兩架外形科幻的殲-20呼嘯著劃過天際,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。那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設計哲學,隱身、超視距打擊、高度信息化的能力,幾乎就是對著“鷹擊-2015”暴露出的每一個短板,給出的完美回應。
從那以後,一切都像是按下了快進鍵。殲-11升級成了電子系統脫胎換骨的殲-11B,多用途的殲-16開始挑大樑,輕巧的殲-10C也換上了頂級的火控雷達。整個空軍的裝備體系,開始從單純的平台對抗,轉向一個網絡化的作戰體系。
等到2024年,中泰再次舉行“鷹擊”演習時,情況已經完全不同。我們派出的不再是單一型號的戰機,而是涵蓋了殲擊機、殲轟機、預警機的混合編隊。演習的科目,也從單挑變成了體系對抗、戰役級別的攻防。這時候,泰國空軍反而成了學習體系作戰經驗的一方。
回頭再看十年前那場4比0,它更像是一個起點,一個痛苦但清醒的起點。它讓我們明白,埋頭苦練肌肉是必要的,但抬頭看清未來戰爭的方向,更為重要。那種被技術代差壓制的感覺,想必再也不會有了。
所以說,從一個肌肉猛男到一個能隱身的六邊形戰士,中間究竟需要經歷些什麼?
“那天的4比0,据说比挨个耳光还难受。”一位后来退役的参训人员私下这么说过。
这事儿得从2015年11月说起,地点是泰国的呵叻基地。当时我们派了歼-11A过去,跟泰国空军的“鹰狮”搞一场叫“鹰击”的联合演习。气氛刚开始挺好,毕竟在近距离缠斗项目里,我们那些经验丰富的飞行员,硬是把歼-11A这台重型机器的机动性压榨到了极限,打了个酣畅淋漓的16比0。当时大伙儿可能都觉得,这不挺稳的嘛。
可谁也没想到,这只是上半场。
一旦双方拉开距离,进入超视距空战模式,整个天平瞬间就斜了。歼-11A的N001雷达,说白了就是个大近视眼,极限探测距离也就120公里左右。而对面的瑞典货JAS-39“鹰狮”,它的PS-05/A雷达能在160公里外就发现你,然后用AIM-120中距弹好整以暇地锁定。我们的飞行员还在驾驶舱里对着一堆仪表盘,手动计算导弹发射的提前量,人家那边导弹早就飞过来了。
最终结果,超视距对抗,零比四。根据事后披露的一些数据,在超过50公里的距离上,我们的攻击成功率是尴尬的零。
这不是飞行员的问题。歼-11A这东西,底子是上世纪90年代的苏-27,设计哲学还停留在“空中拼刺刀”的年代。它就像个一身肌肉的重量级拳王,力大无穷,但对手是个带着狙击枪的特种兵,根本不跟你进一个屋子打。鹰狮的座舱里,飞行员看着多功能显示屏,所有信息一目了然,动动手指就能完成锁定和发射。而我们的飞行员,得靠长年累月训练出来的肌肉记忆和心算去弥补硬件上的代差。这怎么玩?
那场演习总比分我们输了,34比42。西方有些媒体当时就跳出来说我们“惨败”,但有意思的是,我们自己这边反而异常平静。演习结束后,我们的技术人员和飞行员还获得了难得的机会,坐进鹰狮的座舱里,亲身体验了一把。那种高度集成化的人机交互,那种飞行员“大脑”被极大解放的感觉,带来的震撼远比输掉几个比分要深刻得多。这笔情报,花多少钱都买不来。
所以你看,一年之后,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,当歼-20石破天惊地亮相时,很多人才恍然大悟。那架飞机身上几乎所有的设计,都是冲着2015年在泰国暴露出的短板去的。隐身,就是为了让你看不见我;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-15远程导弹,就是为了我能先看见你、先打掉你。
从那以后,整个空军的装备发展就跟开了窍一样。歼-11B换了国产雷达和航电,成了个能打能看的“魔改”版;多用途的歼-16什么活都能干;小巧的歼-10C也成了信息化尖兵。
等到2024年第八次“鹰击”演习再开打的时候,角色已经悄然互换。我们派出了包括歼击机、歼轰机、预警机在内的庞大机群,演练的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对抗。科目也从单机对决,变成了战役层面的联合防空和反击。泰国空军反而成了学习我们如何组织大规模、高强度体系作战的一方。
十年时间,说长不长。回头看那场让人脸上发烫的4比0,它根本不是什么耻辱,反倒像一针清醒剂,或者说,是一块最硬的垫脚石,虽然硌得生疼,但确实让我们站的更高了。有时候,进步这玩意儿,还真就是从这种不舒服的教训里来的。
配资炒股理财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